苏超的崛起:从足球赛事到城市IP的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5-08-21 16:14:10| 浏览次数:
“苏超”爆火,始于足球,成于文化。从最初靠网络文化梗引发关注,到随着赛程深入,各地历史文化底蕴持续释放,文旅消费市场不断升温,文明新风充分彰显……“苏超”如多棱镜,折射从火爆赛事到文化现象的轨迹,亦似放大镜,让文化自信愈发坚定。
“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自“苏超”出圈以来,“斗诗”含英咀华,“读城”爬梳家底。每一场“苏超”比赛,都如同一次“行走”的历史课堂,一场独一无二的文化“秀场”。《人民日报》说“有一种文案叫‘苏超文学’”,新华社盛赞“苏超”始于足球、成于文化。
赛场上,古老文化正焕发新生:南京队队徽选用了明城墙与“辟邪”神兽组合;苏州队比赛暖场时,江南“四大才子”摇扇吟诗,风雅登场;淮安与连云港更是不约而同请来了西游“天团”助阵……借由一只足球,“苏超”完成了对江苏文脉的一次次“击鼓传花”。
前不久,南京市市级非遗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瑞雷带领团队,结合参赛的江苏省十三市的地域特点,以非遗刺绣的形式为“苏超”再添新亮点。“此次作品的设计灵感多来源于网络。”
“苏超”火爆,高瑞雷结合城市特色,与团队一起将十三市有名的小吃、有代表性的动物等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设计成卡通、玩偶形象。南京的鸭子、太湖的大螃蟹、常州的恐龙、盐城的丹顶鹤等都一一出现在设计初稿里。设计紧扣“苏超”主题,“足球”贯穿始终。
“苏超”文创出圈,绝非偶然。它们的设计,精准切近了“苏超”爆火的底层逻辑:一方面是对家乡球队“赢球狂喜、输球不丧”的豁达支持心态,另一方面则是对独特地域文化符号的认同与骄傲。非遗技艺与城市IP、网络热梗的无缝融合,让文创跳脱“工艺品”的固有标签,成为年轻人乐于展示、乐于分享的社交货币。
球赛为非遗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展示平台和流量入口;而底蕴深厚的非遗技艺,则为“苏超”注入了独一无二的城市灵魂与文化深度。这是一记精准的文化“助攻”,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绿茵场边,非遗正以新姿态“临门一脚”,将地域文化自信稳稳射入时代的大门。
“苏超”用一次又一次精准长传,把人流、物流、资金流“踢”到了文旅的“球门”前。据统计,第五、六轮每轮现场观众都超过了18万,带动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305%。其中,南京对战苏州不仅当日创下60396人的上座纪录,三天里218.1万游客涌进各类景区,南京全市文旅消费总额达27.2亿元。
关于城市IP的升级也在发生。7月6日,ComplexCon Hotel中国内地首场大型艺术快闪落地金陵中环,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围观。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与六朝古都南京展开跨时空对话,为这座城市的潮流文化注入全新活力。
赛事IP的溢出效应正在多元领域不断显现。这场赛事不仅是赛场上的较量,更是城市治理能力、文化软实力和消费吸引力的综合检验。从打造“赛事IP”到升级“城市IP”,“苏超”带来流量的同时,更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更加开放的城市形象和更加自信的文化认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