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批量“造星”: 平安、太保、太平尽数入局代理人IP“团战”如何胜出?
发布时间:2025-09-06 04:48:53| 浏览次数:
九游体育官方网站九游体育官方网站由于近期公众号推送机制改变,欢迎您在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将保观设为“星标”,及时跟踪行业最新资讯
随着互联网保险渗透率不断提升,线上展业也呈现燎原之势,从业务员个人的单打独斗升级成了公司层面的集团作战。
《202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2024年线后群体的线%。在消费者了解保险信息的各种渠道中,社交媒体、短视频APP等线上平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趋势下,保险业务员获客、黏客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为了系统赋能业务员线上展业,一批头部保险机构开始密集发力自媒体赛道,推动代理人IP批量生产。
例如,平安人寿推出“橙星计划”、太平洋人寿“红合伙人计划”、阳光人寿启动“闪光计划”、太平人寿发布“金色IP打造计划”等等。不只是保险公司,明亚、大童等保险中介机构也比较早地推出了业务员IP打造项目。
可以说,批量打造业务员IP正在成为各大保险机构的标配,对于业务员和企业来说,这既是应对线上化冲击的防御措施,也是提高增员、展业效率的新探索。
保险行业对互联网渠道的争夺已经进入下半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胜出呢?最近我们与专业保险MCN--随身保典的CEO任亚梅进行了深入交流,干货满满,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首先看一组相关数据,根据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如今全国有11.2亿人活跃在短视频或直播场景里,其中3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61%,这与保险主力客群高度重叠。
互联网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业务员做IP在保险业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眼看着保险IP越来越多、视频号等新平台渐成气候,加之保险消费行为的变化,保险机构对业务员IP打造的看法、定位也在调整,不少机构对线上渠道的心态已经从“试一试”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流量入口的迁移。当前C端流量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自媒体上,本着“流量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的原则,业务员的精力也要更多地转移到自媒体平台,尤其是视频号上。视频号让业务员可以兼顾存量客户的促活及转介绍,内容破圈后还可以获取到公域流量,解决代理人队伍的流量难题。随身保典指导的很多代理人通过做视频号激活了多年没联系的客户来主动咨询保险。
第二,做自媒体是“不进则退”的选择。在流量见顶、客户已经接受线上保险咨询的情况下,业务员对存量市场的争夺非常激烈。业务员如果不布局自媒体渠道,相当于把市场拱手相让。
第三,保险机构的蓝V帐号可以与代理从的个人IP帐号形成帐号矩阵,代理人除了自己获客,还可以做为公司的发声口,真正做到品效合一。
第四,通过自媒体助力保险业务发展已经有大量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成功的保险IP可以实现四大目标:私域盘活、公域获客、公域增员、长期品牌搭建。
这些成功案例进一步带动了代理人对IP打造的需求,态度普遍从过去的“为什么要做”变成了“怎么才能做好”。越来越多的代理人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在行业获客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打造IP已经成为突破困局的重要路径。
保险自媒体无论是内容、表现形式,还是传播平台、流量机制、转化路径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借助自媒体赋能业务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方法论。
IP的打造不是碰运气,而是一个需要仔细规划、严格执行的过程,对内容能力、运营能力的要求都很高。
第一阶段:基础的拍摄与剪辑,包括内容的表现力以及后期制作,重点关注内容的发布量;
第三阶段:做转化类的内容,引流到私域。这个阶段是从获客到变现的关键阶段,重点指标是咨询线索数。
“最难的是第三个阶段,很多人做帐号会沉浸在做流量里不能自拔,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网红的,我们是来引流保险精准线索的。”任亚梅说道。
一是要有行业相关的内容能力,能够剖析热点生产流量类的内容,还要结合业务挖掘转化类的内容。
二是运营迭代能力。做IP一定要关注数据,每一轮的视频发布后,根据数据来总结最适合本IP的内容,持续优化迭代,不断做高数据。
三是要有转化思维。保险行业做IP不能只关注搞流量,毕竟IP的终极目标是产生业务,所以转化才是最重要的。随身保典强调了一个漏斗思维:先通过流量类内容做大粉丝,再通过转化类内容筛选粉丝,并引流到私域,最后通过私域经营把流量价值最大化。
除了要解决爆款内容、流量、线索量这些和业务直接相关的问题外,保险类账号还要关注合规问题。除了行业本身的相关政策外,在各社交平台,保险都是被严格管理的行业,平台对于保险账号的资质、内容审核门槛较高,需要有从业证明。如果连合规要求都无法达到,账号运营的一系列工作更是无从开展。
此外,自媒体平台的选择对于业务员个人和机构来说,也是影响传播、获客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网页端到公众号、抖音、快手,再到新近崛起的视频号、小红书乃至B站,可选择的线上展业平台越来越丰富,相应的,也对大家的平台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究竟选择哪些平台作为主阵地?是做矩阵还是聚焦特定平台?如何适应不同平台的内容调性、流量机制?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随身保典建议先跑通一个平台,再考虑做矩阵,少走冤枉路。选择平台时,可以优先考虑视频号,其次是小红书,最后是抖音。
视频号是适合所有业务员的平台,因为它的用户年龄相对比较成熟,是保险的目标客户群体。视频号依附微信生态,可以打通公域与私域,从获客到转化、持续运营,整个链条更加流畅。目前视频号的发展还处于蓝海期,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视频号的日均观看时长约为80-85分钟,抖音是120-130分钟,视频号时长是抖音的65%-70%左右,并且视频号的增速更快(年增速超10%),社交推荐模式(比如中老年用户占比37%)也在推动粘性提升,发展潜力非常大,需要大量内容创作者来丰富视频号的生态。视频号对保险人也比较友好,从业一年以上即可以做保险从业人员的认证。
小红书用户众女性、90后占比、一二三线城市人群占比较高,对内容质量、原创度要求非常高。如果保险业务员很了解小红书的主流用户群体,需要公域流量,并且内容能力比较强,可以尝试开发小红书用户。小红书对保险从业资质的要求更高,如果保险机构能够为业务员提供合规支持,通过小红书变现的速度会更快,线索量、投产比也比较有保障。
抖音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是相对比较成熟,竞争也比较激烈的平台,而且直播力度较大。抖音更适合能坚持直播、内容能力较强、对公域线索需求量较大的业务员及机构。不过,要在抖音做出效果,还需要配合投放,要考虑投放成本的问题。
保险IP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脱颖而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线上平台,找准定位以及适合自己的内容风格,并且要坚持做下去。
“当前的自媒体已经不像2023年那么容易做了。但是依然是获取流量最好的方式。”任亚梅表示,打造IP的过程就是建立个人与企业品牌的过程,必然要经历很多探索,投入大量时间。
经过多年探索,保险IP打造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在专业保险MCN机构的加持下,业务员线上展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了。
以随身保典为例,这家2015年成立的工作在过去十年一直深耕保险行业,在代理人服务、内容中台方面有大量沉淀,通过系统化的孵化模型、多平台布局、深度运营,在保险IP打造方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模型。随身保典在视频号MCN机构的排名中名列前茅,是保险行业最懂IP打造的,是MCN机构里最懂保险的。
具体来说,随身保典自主研发的IP打造金字塔模型覆盖了视频号、小红书和抖音三大主流平台,与这些平台有深度沟通与合作,参与了平台早期在保险行业的探索,熟悉视频号直播带货、小红书KOS模式、字节员工号矩阵等大法,获取了业内的第一波红利与经验。涵盖短视频、直播、图文等不同的内容形式。
第一层:基层IP,这一层人数最多,随身保典主要为他们进行基础设施搭建,包括:
第二层:腰部人数,随身保典对这一层的业务员进行线下实操训练。他们通过问卷选拔适合的人进入三天两晚的线下实操训练营,培训完后提供至少30天的线上陪跑,保证每个人学员后可以有产出,有数据。陪跑过程中还有教练7*24小时的点评、周度直播、数据监控、喜报激励等服务。
第三层:头部大V,这一群体最值得做IP打造,但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做,需要专门的MCN机构进行孵化。随身保典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IP打造服务,覆盖了定位、选题、文案、拍摄、剪辑、运营六个完整的环节。
随身保险可以赋能业务员创作短视频、直播、图文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他们的内容中台覆盖了覆盖流量类内容、转化类内容、人设类内容,按固定配比可以支持一个帐号从0粉快速冲击千粉万粉,以及获取到精准咨询线索。
随身保典通过两种方式与保险机构进行合作。一种方式是“大班制”,50人成班,周期大约3个月,培训后会陪跑3个月,可以打造一定的爆款视频,并有部分线索进入私域。另一种方式是一对一孵化,随身保典可提供从定位到运营的全流程支持,周期也是3个月。
据悉,随身保典目前已服务16家保险机构,合作名单中不乏行业头部公司,如平安、友邦、新华、泰康等等。有些保险机构与随身保典签署了三年的合作,反映出市场对专业化IP孵化服务的强烈需求。
第一类是最普适化的需求,即视频号的短视频+直播。随身保典除了提供基本的4T模型(Training培训、陪跑Together、内容Text、工具Tools),还提供了视频号小店的挂链服务、AIGC的内容创作及二创工作、查违禁词等合规服务。
第二类是通过小红书的KOS模式做精准获客。这种情况需要分析各家的产品是否适合KOS模式,在产品足够有竞争力的前提下,随身保典会提供小红书投流服务,保证保费/投放的ROI水平。
第三类是在小红书做定向增员的模式。随身保典会分析如何优化各家保险机构的增员效果,通过三种高效增员的形式--行业种草、成功经验、故事分享来获取匹配的线索。
第四类是抖音员工号矩阵。随身保典结合抖音的千人直播矩阵政策,辅助投流,覆盖从直播脚本、投流服务、线索系统到成交跟踪的全流程,并且保证整个链路的投产比。
截至2025年6月,随身保典已经有线多人,线位万粉账号,比如“徐珊来了”、“梅事聊保险”、“老荆财经说”、“清华翰哥探险”等,累计曝光23.5亿,互动量8671万,粉丝累计突破2221万,带来约7万条销售线
经历了互联网流量红利期,伴随着行业转型、互联网生态的变迁,保险自媒体的打法以及保险行业对IP的认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关注流量到关注实际业务的增长,负重前行的业务员、保险机构对于互联网IP的诉求更加务实,对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效率相应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身保典预测,借助搭建起来的队伍的自媒体矩阵,保险IP将于营销的各个板块结合,形成“自媒体+”的多种形式,赋能业务发展,例如:
将代理人IP与公司结合,将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能力、医疗资源、理赔效率等关键信息通过旗下的代理人自媒体矩阵做宣发,效果比蓝V帐号发布的可信度更高,效果更好;
将各类客户经营活动的全流程通过自媒体方式进行宣民,并且线上与线下形成联动,放大活动效果;
通过自媒体支持保险机构的增员宣传。总而言之,未来的保险自媒体将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要与保险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整的生态。
面对来势汹汹的同行,保险机构要不断优化对业务员的培训与赋能,为他们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业务员IP打造项目已经成为常态,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加入这场竞争。能够深入融合这一新业态的企业将在新时期的营销竞争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