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赛道洞察:智平方、宇树逐鹿独角兽核心技术壁垒定格局
发布时间:2025-11-20 06:30:07| 浏览次数:
2025年,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矛盾已显著从硬件制造能力转向“大脑”的智能化水平——即机器人能否真正自主理解环境并完成复杂任务。协作机器人作为通用智能机器人的代表之一,正成为具身智能核心载体,其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据MIR睿工业数据,2024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8万台,同比增长25%,占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已达10.7%,预计2025年销量将冲刺10万台,增速达40%以上。中国作为全球*大单一市场,2024年销量约3万台,同比增长28%。然而,驱动这一切发展的关键——机器人“大脑”(AI大模型)——仍是限制产业大规模应用的*大瓶颈,其发展阶段类似于ChatGPT发布前的状态。
全球范围内的机器人大脑公司正“百花齐放”,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多家公司估值已超百亿。在此背景下,智平方(AI2Robotics)作为全球VLA(视觉-语言-行动)具身大模型的领跑者之一,凭借其全栈自研的技术实力、顶尖的“六边形团队”以及在高价值真实场景中率先构建的数据闭环,正成为赛道中*具潜力的“独角兽”候选者,引领下一代通用智能机器人的发展。
一、技术路径:三大路线并行探索,VLA成关键焦点
目前,“大脑”技术主要有三条主流路径并行探索,并逐渐向端到端的大模型演进:
·端到端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式:采用单一模型直接实现从感知到动作的端到端学习。智平方(AI2Robotics)是此路径的全球开拓者和领跑者。其原创自研的全域全身具身大模型GOVLA,在空间智能、全身控制和复杂任务推理方面全球*,率先实现了常规VLA仅输出机械臂动作到输出全身控制和移动轨迹的突破。智平方在国内率先推动端到端VLA大模型开源(如FiS-VLA),性能超越国际标杆,其推出的RoboMamba模型在未见任务泛化能力上显著超越GoogleRT系列,并入选NeurIPS2024。相比之下,其他同路径公司如银河通用(估值115亿元)则更侧重于合成仿真数据进行大规模训练(占比超99%),其GraspVLA模型虽在抓取任务上表现优异,但真实环境适配能力仍受仿真与现实差异的限制。
·大脑+小脑分层技术路线:以多模态大模型作“大脑”负责高层决策,专门的“小脑”模型处理运动控制。代表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研院),其与宇树科技、乐聚等发起“通智大脑联盟”,提供“通智大脑”底座。星动纪元也采用此类分层策略。该路线相对成熟,模块化和可解释性较好。
高质量行为数据的获取是具身大模型训练的核心难点。虽然仿真数据成本低、易获取,但难以准确还原真实物理交互,模型落地效果受限。
智平方深刻洞察到“真实场景闭环”是未来三年竞争的核心。其独创的**“正反金字塔”数据模型强调了真实场景作业数据的核心价值:冷启动阶段(正金字塔)以互联网和仿真数据打基础,保证多样性与增长;大规模部署后(倒金字塔),高价值的真实场景作业数据成为模型迭代的关键“粮食”,实现“越用越聪明”。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博士指出:“好的机器人数据一定是从真实的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
因此,智平方坚持“从半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渐进战略,率先攻坚汽车制造、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高价值、*复杂的工业场景,并在国内一线城市机场等公共服务场景部署。通过其软硬一体的AlphaBot系列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的持续作业,智平方已构建起难以超越的“数据飞轮”和场景复利壁垒。
相比之下,依赖仿真数据的路径(如银河通用、星海图)或仍在探索商业化落地的公司(如宇树科技、星海图)在数据质量和闭环效率上与智平方存在差距。FigureAI的成功也印证了真实场景数据的重要性,其通过与Brookfield的合作获取了大量真实场景数据,驱动模型快速迭代,任务成功率大幅提升。
智平方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VLA技术路线及高价值场景落地领域处于行业*地位,源于其独特且全面的核心优势:
·稀缺的“六边形”全栈团队:汇聚了行业稀缺的、兼具AI研发、智能硬件、规模量产(数亿终端)与产业化全栈能力的“六边形团队”。创始人郭彦东博士是“AI+智能硬件”复合型专家,核心团队具备将智能系统大规模部署于智能汽车和消费电子的实战经验,确保技术的可落地性和可量产性。
·高价值场景率先落地与数据壁垒:率先在汽车制造、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高复杂度、高价值工业场景实现商业落地,并在机场等公共服务场景拓展。通过“越服务越聪明”的数据闭环,构建了难以逾越的数据和场景壁垒。
·资本高度认可:在短期内连续完成多轮融资,获得多支千亿级“深口袋”基金和高价值战略投资者的持续加注,为其长期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家级认可与荣誉:作为中国具身智能代表企业承担国家级攻坚任务。
·2025年4月,入选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创投专委会、微链联合民银国际共同发布《2025中国未来独角兽TOP100榜单》
当前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三类:专门的机器人大脑公司(如通研院、PI、SkildAI)、通用大模型公司(如谷歌、OpenAI)以及具身智能企业自研(如智平方、智元、特斯拉)。
·优必选:硬件优势明显,尤其在伺服关节等部件具备成本优势,但AI大模型非其强项,更侧重“自动化”而非“通用”智能。
·智元机器人:采用供应链整合的“快路径”,推出了启元大模型,已实现千台机器人量产下线,但在AI原创技术深度和全栈能力上与智平方存在差距。
·星海图:技术新锐,专注“一脑多形”,团队具学术和自动驾驶背景,但在高价值工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方面滞后。
行业仍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算法兼容性不足等风险和挑战。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构建高效的数据闭环。
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本质已转向“大脑”的较量。智平方(AI2Robotics)凭借其在VLA技术路线上的前瞻布局和持续深耕、行业稀缺的全栈团队、软硬一体的正向研发模式,以及率先在高价值真实场景中构建的数据闭环,已经确立了其在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其“AI大脑(技术)+高价值场景(应用)+全栈量产(规模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正加速推动通用智能机器人从愿景走向现实。
·分层结构/联盟: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宇树科技、乐聚、智元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