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茶肆·沉银“中国长寿之乡”文旅“破圈”有道
发布时间:2025-08-02 12:09:54| 浏览次数:
相传四千年前,彭祖在这里安度晚年,留下“养生三术”长寿秘诀;一千多年前,当李密写下感人肺腑的《陈情表》,他一定不会想到,至今仍流传着他的“孝道文化”;“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王褒的《僮约》为后人道出了武阳茶肆的繁荣与闹热,这也成为世界最早茶叶交易的文字记载……
千年武阳,历史悠远;不老彭山,底蕴深厚。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彭祖山、江口沉银遗址、武阳里特色文化街区等地,实地探寻“中国长寿之乡”的厚重文化,解密彭山文旅深度融合的“破圈”之道,挖掘发展背后的政协故事。
来到眉山市彭山区凤鸣大道,伫立在大道中间的“中国长寿城”巨大牌坊格外耀眼。彭祖桩、鸽鹏展翅、黑熊晃身……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练习彭祖“养生三术”之一——导引术。一位老人一边练习一边吟诵: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彭祖天下寿!
彭山,因寿高800余岁的彭祖“生于斯”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经多学科专家论证的“中国长寿之乡”。位于城区东北方向的彭祖山,作为彭祖修炼生活之地,被誉为“中华养生第一山”,也是彭山长寿文化的重要地标。
“我们以彭祖‘养生三术’为脉络,打造了彭祖文化中心、采气场、膳食术馆等多个文化体验新场景,对彭山长寿文化进行焕新演绎。”彭祖山景区市场营销负责人王飞介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彭祖长寿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让“中国长寿之乡”这张名片更加响亮。
被评为省级非遗民俗文化节日的“三月三”朝山会就是彭山长寿文化活动的典型代表。今年的“千年彭祖山·非遗朝山会”三月三活动,就以彭祖长寿养生文化为载体,分成朝山民俗、国风非遗、朝山赛事三大核心板块,通过植入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深厚的长寿文化。
“只在活动中体验还远远不够!膳食术作为彭祖‘养生三术’的另一术,应该让游客在饮食上‘零距离’体验彭祖养生文化。”彭山区政协民宗文史学习委主任宁武谈道。
早在2023年7月,彭山区政协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向区委提交了《关于宣传弘扬彭祖长寿文化打造彭祖长寿文化产业的建议》,提出成立彭祖烹饪研究会,推动彭祖康养膳食系列开发,让游客“吃到养生宴、学做养生菜肴”。
彭祖养生羹、羊方藏鱼、黄精炒膳丝、佛手排骨……彭祖山景区膳食术馆根据二十四节气自然规律,搭配当季养生膳食推出了丰富菜品。让游客们可以一边品尝养生菜,一边拿出手机拍摄文字介绍,而这也是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
“养生菜肴,养生在什么地方、科学性在哪里、有什么功效?游客不一定知道,应该通过文字、现场讲解等方式,介绍出来。”彭山区政协常委、民进彭山总支退休支部主委倪兴国当初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
再把目光投向彭山的大街小巷:一套套养生招式,一道道养生菜肴,一盏盏武阳香茶……那些被岁月验证的养生智慧,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彭山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彭山百岁老人比例常年居全国前列,“高寿者众,百岁者多”,让“中国长寿之乡”名副其实。
“为了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增强公众对长寿文化的认识,今年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百年人生·爱满寿乡’慈善项目,聚焦彭山25名健在的百岁老人,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关怀活动。”彭山区老龄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刘昶表示,希望通过开展爱老敬老活动,推动彭山长寿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
站在彭祖山巅的不老阁,放眼望去,一座天圆地方、造型独特的建筑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正在建设的是全国唯一以金银器为主题的博物馆——江口沉银博物馆。
300多年前,张献忠与杨展之间的那场“江口鏖战”,让无数宝藏沉入江底,留下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蜀世子宝”金印、西王赏功金币、金册……如今随着六期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7.6万余件宝藏重见天日。2018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以后这里不仅会集中展示江口沉银遗址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原江口大战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场景,精心打造明代古镇街区作为沉浸式体验区。”彭山区政协委员、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文物管理部部长刘娟介绍,游客可以通过互动展陈、实景演绎等方式,亲身感受明代商贸文化和张献忠沉银的历史传奇,实现“穿越时空”的体验。
打造沉银文化旅游带、以IP引领促进博物馆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江口沉银消费生态圈……随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彭山区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用一条条建议为彭山文旅新名片增添一抹亮色。
在江口沉银博物馆对面,以江口崖墓为依托的汉崖墓博物馆,则是通往汉代的“时光隧道”。江口崖墓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纪年墓葬,这里出土了国家特级文物保护珍品——摇钱树和“天下第一吻”石雕。走进汉崖墓博物馆,精美的墓室雕刻、汉代画像砖石,生动展现了汉代的社会风貌与艺术成就,游客在感受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同时,往往也会惊叹千年前的精湛技艺。
在彭山区古城北路,一面白墙的彩绘集中展示出彭山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彭祖和长寿文化、李密故里和孝文化、武阳茶肆和茶文化……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我们应该深挖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载体,拓展传播形式,真正让彭山丰富的历史文化‘活’起来。”面对采访,彭山区政协主席杨红这样谈道。
戏曲唱腔婉转动人,板凳龙翻腾起舞,鲤鱼灯流光溢彩……一个多月前,彭山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举行,当十余项非遗项目惊艳亮相时,游客一句“没想到老技艺也能有新时尚”,道出了这次活动主题“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的内涵。
在彭山区政协委员、四川仙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书江看来,不仅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还要“亮”出去。早在2023年,彭山区政协就组织政协委员进行调研,提出围绕彭山历史文化开发电影、电视剧、网剧等文娱作品,不断提升彭山文化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彭祖山景区被授予微短剧拍摄基地,图为《我给彭祖当厨娘馋哭众神》开机现场。彭山区政协供图
两年之后,建议落地。5月1日,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播出《家在河畔大河汤汤(二)·彭祖仙山》专题片,当镜头掠过彭祖山的层峦叠翠,彭山长寿文化和孝文化双遗产画卷徐徐展开。而在彭祖山取景的爆款短剧《家里家外》一经推出,3天累计播放量突破10亿次。
“目前我们已经在彭祖山推动打造数字影视产业基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彭山来创业、创作。通过‘文旅+影视’,推动彭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播得更远。”面对镜头,彭山区政协委员、区文广旅局局长胡凤翔向外界发出邀请。
4月18日,在2025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上,彭山区以彭仙森和彭祖祖两大经典IP为原型设计展出的文创产品,色彩丰富、妙趣横生。游客们一边赞叹产品创意,一边品味“不老彭山”的文化韵味。
“这次展会的主题是‘促进文旅消费·激发产业活力’,我们带去的彭祖山文创、彭祖祖‘常’系列、彭祖祖‘穿越’系列等特色产品,广受好评、圈粉无数,市场空间很大。”彭山区文广旅局副局长刘炜杰说,塑造文化IP,打造文创产品,能够让文化流量变为产业增量。
“武阳茶肆”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叶市场。彭山区政协委员、一级茶艺技师谌霞多次呼吁恢复性利用“武阳茶肆”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最近她关注到有市民呼吁将江口古镇闲置民居改造为微型茶寮,结合轻量化茶艺体验和“茶商护宝”剧本杀,打造沉浸式茶文化空间。她十分赞成,认为文化IP应该与产业发展融合,创造出更多新业态。
谌霞不仅是呼吁者,还是实践者。此前她已经将武阳茶肆文化与彭山长寿文化、江口沉银文化融合,先后打造出武阳买茶文创茶礼、武阳金块文创茶,广受好评。记者采访时,谌霞正在茶文化公益课堂上讲述“武阳茶肆”的历史故事,聆听者有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学员。而这个课堂已持续8年。
把目光转向彭山百年老街北外街,轰鸣着千年武阳文脉与现代商业活力的引擎正在悄然启动。正在打造的武阳里特色文化街区,以“北有都江堰,南有武阳里”为愿景,采用“商铺即场景、商户即演员”的设计思路,建成后将是“一步一景、全域入戏”的沉浸式实景体验街区。这一项目纳入到2025年度四川省文旅融合新场景项目拟支持名单之中。
“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带商’的思路,通过文化来提升项目整体商业价值。例如,我们以文化赋能商家,实现商家定制化、品牌特有化。”武阳文旅负责人殷红告诉记者,这里将打造全球首家武阳文化长寿养生主题麦当劳,全国首家赛博朋克“武阳文化”国潮主题新华文轩书店。
地处全省7个低空改革试点空域涵盖范围,彭山区低空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今年五一期间,彭山区创新推出“低空+文旅”项目,随着飞行器缓缓上升,仙山翠色、湿地风光、名胜古迹一览无遗。5天时间,彭山区低空飞行实现205架次运营,带动全域游客接待量达16.2万人次,文旅消费总额突破8471万元,三项核心指标同比增幅均超40%。
目前,彭山区江口飞行营地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未来,这里将开拓“俯看彭祖山”“云游五湖四海”等精品低空旅游线路,而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供给,必将成为彭山经济发展新引擎。
记者: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康养度假胜地,做强生态观光旅游。彭山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经多学科专家论证的“中国长寿之乡”,在此之前是如何擦亮“文旅+康养”这张靓丽名片的?
胡凤翔:彭祖长寿养生文化对于彭山来讲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如何发挥它的价值,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三大路径。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核心载体。以彭祖山AAAA级景区和省级中医药康养基地为牵引,整合自然山水资源,构建“景区+基地+社区+场景+研习”五位一体的康养旅游模式,形成A级景区与康养基地双名片联动的发展格局。
二是IP孵化,强化文化标识。在文创产业发展中,城市IP孵化至关重要。我们联合社会企业持续打造长寿文化IP,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彭祖祖”形象。这个憨态可掬的IP形象已迭代至4.0版本,作为彭山城市形象符号在全国多地巡展,有效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三是技术赋能,拓展产业维度。我们突破单一文化支撑,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研学旅行等新业态。通过多业态复合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当前重点在场景打造、业态丰富、规模扩大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记者:作为彭山区政协委员,在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上,让您最难忘的一次履职经历是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胡凤翔:作为彭山区政协委员,令我最难忘的是2023年彭山区政协组织的“长寿文化探秘之旅”履职活动。我们先后走访了6个省市的10个县,其中陕西省宜君县的中医药康养基地建设让我深受启发。当地将中医药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了数万亩产业基地。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年宜君县企业及文旅部门专程回访我们彭山,在这一来一回的互访中,推动了彭祖文化开发利用上的深度合作。
通过这次履职,让我认识到政协平台在汇聚各方智慧,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了履职动力。
记者:彭山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您看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破局?
胡凤翔:从以前简单的旅游经济,到如今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充分说明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核之一。我们需要探讨文化如何更好地赋能旅游经济、赋能城市发展。在我看来,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存在不少难点,需要去破解。
首先,文化本身是否具备转化的效能?需要每个地方深度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质,思考转化利用方向。
其次,文化如何形成IP?IP孵化对文化转化和文旅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动能和助力。彭山的江口沉银、彭祖长寿文化都是非常好的文化,但还需努力将其打造为成熟的IP,实现商业化。
第三,文化如何才能为旅游助力,为产业和城市发展赋能,实现更好的联动?这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我们之前做过一些探索,比如创编彭祖文化相关的影视剧,推动彭祖山打造数字影视产业基地效果很好。
最后,文化的转化还需要科技赋能。这方面我们正在进行尝试,例如彭山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们正在开展非遗和文物的数字化工程。我们希望向社会发布招募令,推出相应的机会清单,吸引更多有创意的市场主体加盟我们的阵营,推动文化得到更好的转化和利用。(记者 王天雨 代艺 见习记者 张露曦)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