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NineGame)体育·官方网站-九游连接体育未来

《F1:狂飙飞车》一部难以复制的超级广告片 Morketing出圈-九游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1:狂飙飞车》一部难以复制的超级广告片 Morketing出圈

发布时间:2025-08-16 15:27:57| 浏览次数:

  

《F1:狂飙飞车》一部难以复制的超级广告片 Morketing出圈(图1)

  《F1:狂飙飞车》堪称2025年全球范围内最具话题性的现象级电影——它是一部耗资2亿美元、由布拉德·皮特主演、IMAX实景拍摄的顶级赛车动作大片;它同时也是苹果公司、F1赛事官方以及十余家知名品牌联手打造的、影史罕见的“超级广告片”。

  这部电影并非在情节中“植入广告”,其本身就是三方资本以好莱坞工业水准进行的一次精心策划、成本高昂、影响深远的品牌营销“实验”。本文将拆解这部难以复制的“广告大片”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战略野心。

  《F1:狂飙飞车》的开场,我们看到桑尼海耶斯从自己破旧的面包车上醒来,换上赛车服,沿着拥挤的通道走向赛场,我们都知道好戏即将上演。然而,在他第一次面对镜头系好头盔时,摄像机几乎是有意地停留在赛车服胸口那枚显眼的保时捷Logo上,哪怕你完全不懂赛车,也不会错过这个视觉信号。

  甚至为了方便中国观众理解,大陆放映的版本中还在字幕非常“贴心”的标注了“保时捷”的字样。

  这个镜头立刻呼唤起一些尘封已久的记忆,还记得十余年前“变形金刚系列还在大杀四方的年代”那则著名的伊利舒化奶植入吗?在当时,就有网友戏称,变形金刚系列不是在电影里穿插广告,而是把广告拍成了电影。

  然而随着变形金刚后续几作的口碑惨败(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萎缩的一个标志),这则评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停留在“段子”的层面。但恰恰是在疫情后品牌广告预算持续紧缩,行业普遍将目光投向AI等降本增效工具的今天,这则“段子”却非常意外的成真了。

  就像开头这则显眼的保时捷植入所揭示的,无论从各种意义上讲,《F1:狂飙飞车》都是一部真正的超级广告片。这部电影不仅刷新了苹果Original Films的制作规模,也成为自由传媒主导的F1赛事改革中最重要的娱乐化实验场,还为十几家品牌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声量的跨界舞台。换句话说,它是三方利益交织的产物,一次典型的逆周期豪赌。

  过去十多年间,随着流媒体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影已经变成互联网巨头的一大副业。

  以爱优腾国内三家主流流媒体平台为例,它们的背后分别对应了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这三家巨头也从2014年开始,先后涉足电影业务,并逐渐通过占领淘票票、猫眼等行业上下游渠道,持续提高在影视行业的话语权。这些现金流庞大的互联网巨头正在成为电影行业的新金主。聚焦海外市场,2016年亚马逊涉足电影行业,更是在2022年收购了好莱坞的制片巨头之一的米高梅。而本文关注的主角苹果公司,则是在2019年开始布局影视行业。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在影视圈得到足够的财务回报。就以苹果公司为例,像《健听女孩》这样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并一己之力拉动apple tv+新用户提升25%的内容产品终究是少数,更多时候,苹果公司的财大气粗反而换来了《花月杀手》、《拿破仑》这样的滑铁卢。在经历全球经济下行的寒冬之后,各家影视圈的新贵都显得冷静了不少。

  因此,仅仅用传统的影视公司投资拍片、寻求票房回报的逻辑去理解苹果公司的诉求是远远不够的。苹果押注《F1:狂飙飞车》,更像是一场品牌与生态的战略布局。它至少有三层动机:

  从叙事价值看,对苹果而言,《F1:狂飙飞车》首先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品牌叙事投资。在全球范围的流媒体行业竞争里,网飞、亚马逊、迪士尼、HULU等主要竞争对手都形成了强烈的品牌风格。而苹果想要突围,必须创造一种能和苹果“高端、真实、极致”的品牌形象一致的用户体验。

  因此,影片的 IMAX 拍摄规格、本片几乎完全依赖真实赛车和真实赛道的拍摄策略,既是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延续《壮志凌云2》的风格,也是苹果作为投资方主动推动的方向。和 Netflix 以内容量取胜不同,苹果愿意用极高的单片制作水准换取品牌加成,让 Apple TV+ 被看作“高端内容供应商”,即便这意味着投资周期长、单片风险高。

  正如库克在接受《综艺》采访时所述:“我们实际上只做几件事,只有几款产品,我们倾注了全部精力在每一款产品上——做电视和电影也一样。”这种策略本质上是苹果在内容行业复制自己在硬件领域的打法——宁可不铺量,也要树立极致的标杆。对苹果来说,哪怕《F1:狂飙飞车》无法带来直接的订阅爆发,它也能像一部广告片一样强化“Apple 出品=品质保证”的市场认知。

  比起叙事上的高端定位,《F1:狂飙飞车》对苹果更具战略意义的地方,在于它成为了一次影像技术的公开试验场。影片的大部分赛车镜头使用了改装的索尼相机,但在部分极端工况(例如高振动路段、需要多角度贴近赛车的画面)中,科辛斯基团队启用了经过专业稳定化改装的 iPhone。最初,这套方案是为了减少传统相机对赛车空气动力学的干扰、降低重量(每 500g 额外负荷都可能影响赛车表现)而提出的,但拍摄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在影院的最终成片中,普通观众几乎分辨不出哪些画面出自专业电影机,哪些则是 iPhone 捕捉的。

  对于C端消费者来说,影片进一步推动了普通观众对于iPhone影像技术的认知。而在B端层面,这套解决方案的稳定性甚至得到了F1 官方的认可,认为它在部分转播和幕后内容采集场景下,优于传统设备。这意味着苹果有机会切入体育赛事拍摄、短视频内容生产等高利润 B 端市场。苹果也因此有机会进一步扩大以Apple log、proress编码、Fincal Cut Pro等软硬件生态构成的影视生产链路的影响力,形成新的差异化壁垒。

  事实上,这并非苹果第一次用影视项目作为技术展示窗口。早在 2014 年,苹果就发起了“Shot on iPhone”全球广告系列,通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广告,让消费者对手机影像能力形成情感依赖。但相比广告,《F1:狂飙飞车》是更高阶的展示。

  也难怪在6月10日召开的苹果2025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库克将开场秀短片的位置变成了《F1:狂飙飞车》的花式广告,在短片中,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驾驶F1在Apple Park屋顶跑圈,随后,库克更是亲自站台为影片打call。

  除了苹果公司的强力支持,另一个为影片拍摄大开绿灯的甲方爸爸就是F1赛事本身。

  九游体育

  观看影片的观众都会注意到,影片几乎变成了一场虚构的线赛事现役的职业车手登场入镜,更能看到拉斯维加斯、布达佩斯等F1赛事的标志性地点和山呼海啸的观众,甚至在这两个赛季中让赛车迷难忘的瞬间,比如切乔在墨西哥的一号弯碰撞,或者奥康和加斯利在匈牙利的第一个弯道相撞,这些时刻都被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电影之中。

  为了达到最好的真实感,摄制组将拍摄地选在了线》的摄制组和他们虚构的APXGP车队,真正成为了由十支车队组成的运动中的“第11支车队”,围绕着定制的车库、赛车、工作人员和车手,和其他车队一样踏上漫长的赛程。

  对于F1赛事和片方来说,这种整合都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可以说,没有F1官方的全力支持,这部电影根本不可能实现现在的规模和质感。

  我们当然可以从片方的幕后花絮里拼凑出一个经典的好莱坞故事:在《壮志凌云2》正式上映前三个月,导演科辛斯基就开始筹备这部关于F1赛事的超级巨制,他找到了传奇车手汉密尔顿,牵线赛事的CEO多梅尼卡利。科辛斯基和布鲁克海默为多梅尼卡利提前放映了IMAX规格制作的《壮志凌云2》,证明了“把真实极限体验拍到极致”的商业潜力。科辛斯基提出,要用同样的方式,把F1的速度和危险感直接搬上大银幕,而这样的提案也最终说服了多梅尼卡利。

  但真正的决策显然涉及更多层面的复杂考虑。回溯F1赛事近几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在自由传媒2017 年从 CVC Capital 手里以约 44 亿美元收购 F1 之前,这项赛事的状态并不算健康。伯尼·埃克莱斯通时代的 F1,虽然在电视转播权和赛道运营上依旧是现金机器,但它就像一个封闭的欧洲贵族俱乐部:票价高昂、内容稀缺、传播滞后,年轻观众的兴趣持续流失。

  彼时,F1的全球收视率逐年下降,电视收视主力观众平均年龄超过 40 岁,30 岁以下观众占比不足 15%,而且几乎看不到新的增长。赛车手被禁止使用社交媒体,YouTube 和 Instagram 上的赛事内容几乎被封锁,粉丝文化难以发酵。赞助商的构成也高度传统:石油、汽车、奢侈品牌占据主流,新兴的互联网、潮流消费品牌对这个封闭体系缺乏兴趣。

  自由传媒入主后的核心任务,就是“年轻化”与“内容化”。他们打出的几张牌,现在回头看,都为《F1:狂飙飞车》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自由传媒在 2019 年上线 TV,让赛事内容不再依赖昂贵的传统电视转播渠道。与此同时,他们最重要的一步棋是和 Netflix 合作拍摄纪录片《Drive to Survive》(《极速求生》)。这部剧把 F1 的幕后故事、车手个性、车队冲突搬上屏幕,成功吸引了大量非传统赛车迷,尤其是北美市场的新观众。数据显示,这部剧让美国的 F1 收视率几乎翻倍,成为 Liberty 扩张的最大武器。

  自由传媒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欧洲赛历,新增了迈阿密和拉斯维加斯等城市赛站,把比赛做成盛大的城市派对。拉斯维加斯夜赛甚至直接把赛道铺在赌场林立的拉斯维加斯大道上,让比赛成为全球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这种更开放、更消费主义化的赛道设计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也为赛事带来了更丰富的现场娱乐体验。

  过去的 F1 主要是汽车、能源和奢侈品的舞台,而自由传媒开放式的引入了 EA、Spotify、YouTube 等数字品牌,甚至与街头潮流品牌展开合作,把这项运动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挂钩。这种多元化合作一方面让赞助收入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也打破了 F1 被视作“只属于富豪和中年男性”的刻板印象。

  自由传媒取消了 Bernie 时代对社交媒体的严苛限制,允许车队、车手主动在 TikTok、Instagram 等平台生产内容。如今,每一场大奖赛不再只是电视画面,而是被无数短视频、幕后 vlog、赛道互动瞬间不断扩散,成为能和足球、NBA 并肩的全球热点。

  正是这几步棋,让F1在2020年代重新焕发了活力,让 F1 从一项传统的电视体育产品,转变成一个能持续生产内容、能与流行文化绑定的全球娱乐 IP。也正是这几步棋,为与《F1:狂飙飞车》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条件。F1清楚地知道,传统的赛事内容虽在复苏,但要彻底突破天花板,还需要一场能跨越赛车迷圈层、直接触达大众的盛大曝光。《F1:狂飙飞车》就是那个机会:它不仅用IMAX和真实赛车拍摄,让现有粉丝得到满足,也能让对F1一无所知的普通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被速度和戏剧性所打动,成为未来的潜在观众。

  与苹果和F1赛事相比,布鲁克海默拉来的那4000万美元品牌投资,是《F1:狂飙飞车》这盘棋中最灵活、但也最值得研究的一环。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把传统的F1赞助逻辑搬进电影里:品牌出钱,得到赛车、车服、新闻露出的曝光。但APXGP这个虚拟车队,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首先,相比起传统的赞助商身份(一篇新闻稿、赛事直播镜头和新闻照片里的露出),赞助《F1》的虚拟车队能够得到更多生动的、依附于内容的曝光。影片的故事围绕着这支车队的复兴展开,这也意味着品牌 logo 不只是出现在赛车或车服上,还自然嵌入剧情画面,被摄像机特写、IMAX 机位反复捕捉,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其次,这些曝光所触达的用户群体也更广大。电影票房突破 4 亿美元,意味着有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被动接受了 APXGP 相关品牌的曝光。相比之下,F1 的核心赛事观众群依然有限——全球年均 4 亿人次收视,但集中在欧洲和部分亚洲市场,年轻观众比例刚刚开始恢复增长。而电影观众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与赛事观众群有大量重叠之外的增量人群,这为品牌开辟了新流量。

  再次,“虚拟”的身份,反而为品牌提供了灵活性和成本效率。对于很多品牌而言,线 车队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且需要长期签约,还要面对成绩波动带来的风险。而虚拟车队是一次性项目:品牌可以只为电影周期买单,同时获得跨媒体传播(院线、社交、流媒体)的长尾曝光,更不必承受赛季成绩的负面风险,也不用长期背负昂贵的运营成本。

  想想 Tommy Hilfiger 的大胆举动:每年五月举办的Met Gala(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上,都会吸引大量明星和时尚界文化界名流的光临,其红毯规模甚至不输于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而在今年的Met Gala上,在戏中扮演桑尼海耶斯的搭档的黑人明星达姆森·伊德瑞斯,戏剧性地乘坐 APXGP 车队的赛车现身,最初身着品牌赛车服。随着他迅速脱下赛车服,露出内里定制的 Tommy Hilfiger 燕尾服的举动,瞬间引爆社交媒体,也促成该品牌的迅速走红。

  而这样的局面对于F1赛事官方来说同样也是喜闻乐见的。过去几年自由传媒一直希望让F1赛事的商业结构走向多元化,不再过度依赖传统车队和赛道收入。虚拟车队的出现,实际上让品牌找到了一个试验场——他们可以低成本进入 F1 的文化叙事,先建立年轻化的消费者沟通,再决定是否进一步投入真实赛事的赞助。

  但是,如果你把《F1:狂飙飞车》视为一次可被复制的商业模板,大概率会失望。因为它能成立,靠的不是单一的手段,而是“高成本 + 官方资源开放 + 品牌协作 + 好莱坞顶级团队”的四重叠加。这是一个高门槛的闭环,不是谁都能搞定的。

  更关键的是,这部片子逆市场周期而行。大多数品牌都在压缩预算、寻求效率化方案,而《F1》却选择了用两亿美元的豪华制作,去唤起观众久违的感官冲击。这看似和潮流背道而驰,却恰恰符合营销的一个老规律:潮流总是循环往复的。当市场情绪普遍低迷时,一场“上行期的幻觉”,反而能够异军突起的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或许就是《F1:狂飙飞车》的真正意义所在。它证明了,即便是在人人谈AI、降本、短视频的时代,一场足够豪华、足够真实、足够会讲故事的大片,仍然能让观众为一张电影票买单,也能让品牌重新感受到“大制作”所带来的商业红利。

  总而言之,《F1:狂飙飞车》的这次尝试,至少为全球体育娱乐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回味的答案。

TOP